同城创客 > 创客教育 > 教育资讯 >

李现平:为创教育引来源头活水

创教育,集成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形式,弘扬创造世界观、创造价值观、创造人生观、创造人才观、创造职业观,形成新的教育品类——堪称教育中的极品。

但事实求是地讲,创教育这一教育品类,在中国尽管有了适宜的气候,但是一直缺乏肥沃的土壤。原因很简单,它不是中国教育的天然气质和内生品质。如何为创教育引来源头活水?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值得深思。

为创教育引来源头活水

一、创教育要呵护天性自然

创造性是人类的本性。但中国的教育,往往让我们记住了前人的伟大创造成果,或者是背诵了一些名言警语,却丢失了更加宝贵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几十年来,我们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批判思维、怀疑精神等方面,几乎无所长进;但在传承和记忆已有创造成果方面,却发展出了超级完备的系统,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合理身份。

现在需要冷静地想一想:中国人,是不是误用了人类宝贵的教育?

在一些外文化群体看来,中国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系统地摧毁学生创造天性的教育。几乎将人的兴趣、童真、好奇心、想象力等支撑着人类原创事业的宝贵品质一扫而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反驳那些关于中国教育是反人类的教育的批评吗?

这让我想起了《动物世界》的一个故事。非洲草原一个狮群,多年来所有的幼崽无一例外地夭折。最后的真相竟然是,一头负责当保育员的留守母狮,多年来一直在咬死并吃掉这些小狮子。

如果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看作一种独立生命的话,那么受全社会委托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教师和父母,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留守母狮这个不光彩的角色呢?

二、创教育要联通生活实践

创造这种人类独有的行为,是带有人性印记的,是服务于人类利益的。因此,它们必须源于生活实践,深深地长在生活实践的沃土中。

但不幸的是,正是在生活实践面前,中国教育却关闭了大门。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坚持有教无类;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坚持对人类生活实践闭上双眼,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今日的中国教育,教导孩子们归依标准答案、归依考试分数、归依学历证书,却不引导大家归依智慧、归依创造、归依自性初心。

我们的学生,既不懂得人性,也不理解人心,更不体察民意,不知道人世间是怎样一个活法。他们如何去敏锐地洞察商机?如何去准确地捕捉痛点?如何去恰当地细分市场?如何去精准地锁定用户?

所以,创业布道师们的第一课,往往不是讲商业计划,而是让学生们去体验“食人间烟火”的滋味。

三、创教育要激发智慧灵感

如果说人类的天性自然,为创教育提供了稳定和持久的深层动能和内在力量,那么智慧的闪亮和灵感的闪现,就是各类创造的第一粒种子和第一个细胞。

教育便是要在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挑战人类的现有智慧,让它们发光发亮。再用这些光亮去回照生活实践,进而反思、匹配或再造生活实践,让创造成为可能。

我对比了中外典型教学过程在十个讨论和准备讨论,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受挑战,甚至超越了他们思维或能力的极限,迫使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而中国大学学生每日学习生活的主题也有两个,这就是考试和准备考试,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结果就是,中国学生记住了一些高深学问,而外国学生却领略了创造过程。

中国的大学生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拉开的。

四、创教育要引入多样经验

创造源于智慧的闪光和灵感的闪现,但同时也有赖于榜样经验的启发和成功者的引领。

人是社会性动物,行为在人群中会“传染”,创造也是如此。而创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或者说区别于非创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做”,要做出不同,做出改变,做出新意,做出个性。“创客”一词,就是由“maker”翻译过来的,原本就是“做”和“造”的意思,甚至还有上帝作为“造物主”的意思。

应试教育可以远离经验而独活,创教育却须臾离不开经验和榜样的引领。所以我说,创教育需要大量行动导师和实践教练;需要经常引入经验分享和亲身体验;需要经常让学生沉浸于实际场景和项目任务,在做中学。

显然,就引来上述创教育源头活水而言,目前中国典型学校教育的教学格局,是不允许和不可能的。

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的人就会知道,康德试图为人类理性确立边界和订立规矩。中国教育,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康德,看看哪些事是教育不能做、不应做、不必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为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创教育,释放出足够的立足点、落脚点、出发点、生长点,清理出足以让它翱翔的长空。

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集中精力于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并在这个小小领域内做到第一。创教育,一定能够做到这些。因为它本身就具备创造的基因和创业的品格。这匹黑马,正奋蹄昂首,跃跃欲试,谁挡得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