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创客 > 创客教育 > 创客知识 >

国外创客空间建设的主要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批优质创客空间席卷美国高校,实现了创客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出大量个体“创造者”。随着全球创客运动的开展、美国“再工业化”的推进,高校创客空间越来越被推至大学校园舞台的中央。

目前,美国已计划未来4年内在1000所学校引入配备先进数字制造工具的创客空间。当代中国在“双创”浪潮下,高校创客空间逐渐成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政府已将构建创客空间作为重点战略任务,计划在2020年前建设一批高效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总结美国高校优质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借鉴其经验,对中国创客空间的发展大有裨益。

国外创客空间实景模拟图

(一)美国优质创客空间建设的主要模式

美国一些学者归纳了优质创客空间的评价标准,即支持创客从不同角度参与创新过程,让创客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允许创客自主选择活动;促进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的融合。创客空间的品质水平可从空间面积、功能范畴、可访问性、用户数量、管理团队等指标得以评价。当前,数字制造技术为创客创意和制造提供了便利支撑,推动创客空间实现从创新1.0到创新2.0的升华,使其增加以下新特质,一是成为线下与线上融合的创新实践场,二是为创客提供先进硬软件工具、跨界师资、开放资源等支持条件。

美国高校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科技和经济特点的优质创客空间,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运行稳定的技术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运作绩效,使创客空间成为继教室和实验室之后第三个重要教学平台。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在渐进发展中不断优化,形成了以下成熟模式及良好特质。

第一,开放实验室模式。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而构建的创客空间,是目前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主流。该模式呈现出以下特色,其一,拥有多方渠道的资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促成了微观装配实验室(FabLab)模式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实验室的建立,校友的捐赠使得FabLab模式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实现了FabLab全球网络的延伸。其二,以先进技术改造工作环境条件。FabLab基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理念,提供不同类型的加工机具(如2D格式的激光切割机、加工精密仪器的铣床等)及其整套编程工具。

第二,图书馆创建模式。依托高校图书馆的硬软件资源建设创客空间,同时,创客空间的兴起和发展又为图书馆事业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该模式下的创客空间具有以下两类形态,一是集中开发型。玛丽华盛顿大学的森科实验室(ThinkLab)以“Mashups & Makerbots”讲习班形式,高效挖掘利用图书馆资源,并以等级划分形式有效配置整个大学社区,从而吸引各学科专业人才。二是自主创业型。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德拉马尔(DeLaMare)科学工程图书馆以自我导向的创新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与当地机构联合开办创新研讨会,向社会输送实用型创新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在为高校提供创客教育技术与资源的同时,又借助高校研究开发能力推动企业自身发展,达到双方合作共赢。该模式具备以下特征,其一,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秉持“真实世界教育”理念,福赛大学与视频提供商进行合作,致力于建设一个集制作技巧、数字故事于一体的创客空间,让学生在真实参与中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其二,校企共享资源。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向全球1000所大学捐赠5万个搭载了英特尔夸克(Quark)处理器芯片的伽利略(Galileo)开发主板,支持高校创客空间建设。

第四,校区整合模式。整合社区资源建设高校创客空间体现了“双向互动”特点,鼓励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创客空间的系列活动,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空间的开放包容性。该模式的特性如下,其一,高校与社区联动运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商学院通过创客实验室形式组织社区创客大会,匹兹堡市通过专项资金资助支持社区空间、博物馆资源等参与高校创客教育。其二,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休斯顿社区大学利用社区大学的优势与资源创建创客空间,让学生和社区成员利用先进设备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提升就业能力。 

(二)美国高校优质创客空间建设的基本经验

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在多次迭代升级中实现了由“量变”走向“质变”,梳理其建设开发的路径和方式,有助于提供和输出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广泛凝聚校内外多元主体的创新资源和力量。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共同投入创客空间建设运行经费,聚合教师、企业技师、其他各界专家组成创客导师团。校内多部门、多学科加强跨领域、跨系统、跨技术平台的资源整合,实现学科相融、资源共享、平台共建。

第二,持续改造硬软件工具和空间环境。应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脑风暴间、咖啡吧、公共会议室、项目路演区等服务区域;引入可穿戴技术、可触摸用户界面和情感计算等颠覆性前沿技术,创造先进的设计加工机具;构建线下物理空间与线上智能化信息空间贯通的线上到线下(O2O)空间环境。

第三,高质量组织连接课程与真实世界的创孵活动。双创教育课程范型精炼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各类创新活动,促进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技术与设计方案的融合,从而缩短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化的时距。在导师的指导下,创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示范者这一轨迹,逐步成长为创新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

第四,不断充实开放包容、多元共存的创客空间文化。坚持包容开放、交流协作的文化理念,打破组织边界和学科界限,实现不同研究领域的非传统融合,培养探究、好奇、游戏的创客个人情趣,塑造崇尚创新、注重个体创意和小众需求的创客空间亚文化。

(三)对中国高校打造优质创客空间的若干启示

中国高校创客空间拥有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丰富的校友及企业对接资源,现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经费紧张、技术装备落后、管理和服务不善、效率低等问题。中国高校发展优质创客空间,应结合国情校情,吸取美国的成功经验。

首先要顺应“双创”时代浪潮,加大政府扶持政策力度。高校创客空间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只有在政府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才能适应当代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而广泛建立起来。为此,政府应加大专项基金投放力度,为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注入充足的配套支持资金,完善税收补贴奖励政策,鼓励各类主体投入优质创投资源,激发空间运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例如,根据新建改建创客空间公共服务区域面积给予一定税收减免,按照空间的免费开放时间、用户数量、举办活动的规模频次等提供适当补贴,对运营孵化成功的项目予以相应奖励。

其次要强化开放共享,生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生态系统。高校应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校内合作凝练形成的内生动力与外部资源支持相结合,共同维持创客空间的生态平衡。大学需积极与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跨区、跨界创新资源的流动共享。校内各院系应突破部门利益藩篱,主动参与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加强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团队的协作,形成有较强协同创新能力的创客群体。

再次要适应网络环境要求,构造服务功能高效集成的智慧创孵空间。引进智能制造技术,打造创客空间设施和环境的“升华版”;借助大数据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双创课程和活动,分析用户特征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创客满意度、活跃度及孵化成功率;合理管控运营成本,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高效完成科研、育人、服务的高校社会职能。

最后要扎根本土,促进空间的创客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创客文化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创客文化具有一些共同或相通的精神内涵,例如兼容并包、共生共荣的包容精神,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以利济世、义利合一的儒商精神等,中国创客应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神基因。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 院霍生平 赵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