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创客 > 创客教育 > 教育资讯 >

北京第十中学教育创新标兵:王兴芳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正在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开展教育创新,提升教育品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当今教育目标。

王兴芳老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积极研究教育教学中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在近几年,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积极开展化学与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融合研究,淡化学科界限,增进学生对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一、生化融合研究

(一)研究背景

北京市初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其中生物、化学学科分别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实施。虽然二者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角度,但都作为自然科学,所承载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学科知识上二者具有很多交叉、关联、融合的内容。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及问卷调查,学生升入七年级时,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很少,同时,一些基本实验技能特别是化学实验技能比较欠缺,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涉及到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机物的溶解等很多化学知识及水浴加热等基本操作。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作铺垫容易造成教师很难讲透彻、学生难于理解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考改革,了解化学学科,以更加自信与优秀表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基于以上分析,王兴芳老师带领本校生化组老师梳理初中生化融合内容,确定研究课题《学科综合背景下初中生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并获批为丰台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内容,梳理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编制调研问卷,调研本地区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水平,探寻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衔接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和有效策略。

2.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七、八年级国家课程为基础,梳理初中生物学科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

3.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制定生化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呈现方式,进行分工编写。

4.实施、开展校本课程的策略、经验;制定评价课程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课程评价等。

(三)阶段性成果

经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对于生物学、化学的学习热情较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运用化学、生物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老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识增强,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在市区交流多次获奖。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遵循生化学科逻辑结构,凸显生化学科的核心概念,促进生化学科的真正融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利于教和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2016-2017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融合延伸 

除了开展生化融合之外,王老师还积极尝试初中化学与物理学科融合。气体压强是物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但在化学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学生升入初三学习空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时常常用到气体压强知识,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她阅读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八年级物理教材,与物理老师交流,了解八年级气体压强的教学情况,经过对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尝试在学生进入九年级学习空气之前进行气体压强知识衔接教学,与化学反应建立关联、融合,取得较好效果,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后续解决气压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在丰台区中考研讨会展示复习课《初中化学中的气压问题》,受到与会老师们的肯定。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将七、八年级生物、八年物理学科中物质的结构层次、尺度与化学学科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从科学学科的视角看待物质的结构层次。讲授《水的净化》、《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从科学、技术、社会层面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习。参与市级科学课程研究项目“创客教育项目”,承担“愤怒的鸭子”课程项目,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

王老师积极学习,不断拓宽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由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统整在一起,切实开展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创新形式,为其他老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