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创客 > 创客新闻 >

创客访谈:哈尔滨工程大学李鹏飞的机器人之路

工信部工信创业奖学金一等奖,2015-2016学年校十大创新标兵一项,第十七届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二等奖,第十八届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一等奖,东北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一等奖,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二等奖,2016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三等奖……

这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李鹏飞取得的成绩,在如此目不暇接的奖项前面,李鹏飞和他的伙伴郭冬宁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不止,反而不忘初心,更是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创办了校立的机器人公司,现在两人都已经是机器人仿真协会的主席,带领实验室的成员们获得了国家级奖项20余项……

创客访谈:哈尔滨工程大学李鹏飞的机器人之路

(一)打好基础,创建团队,走进实验室!

或许你会觉得对你而言,那些奖项和专利离你太过遥远,李鹏飞学长(以下简称李)却告诉你,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我看来,大一刚入门,对任何事物都一知半解,此时最好是积累基础,想要做出好的作品,积累基础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你可以从大一就开始了解、学习各种知识,千万不要只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可以自学单片机、C语言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当然各专业有不同方向不能一概而论……大二的话可以加入团队或实验室,这样更容易出成果,因为跟随有底蕴与积淀的团队做项目既能增长能力又能取得成果。大三则可通过参加比赛拿奖来提高成绩,当然基础学习成绩同样很重要,自身学习成绩较好再加上有比赛拿奖在个性化保研时能占据更多主动性与选择性。”由此可见,大一的基础积累是很关键的,这也是日后在科创之路上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的必经之路。

当然,如果从大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想要走个性化保研这条路,李说道“如果想个性化保研,就肯定要做比赛,这相当于是一个硬性规定。建议的话,就是要多做比赛,大一将基础扎牢,只有这样他人才会想和你组团队,你也才能在今后的组队中发挥作用。

对于我来说,大一本来是奔着学优保研去的,但后来发现科创更适合自己,经过一系列的比赛和科研立项,大三时个性化保研反而水到渠成了。”而对于从一开始就愿意走个性化这条路的郭冬宁学长(以下简称郭)来说,他却把科创一直看成了一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坚持下去也容易多了。

(二)荆棘之路,历经磨难初心不变!

即便如此,这条有着无数宝藏的路上仍然充满荆棘坎坷,只有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宝藏的光辉。李鹏飞曾感叹回忆道:“做科创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对我而言,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有时候团队人员之间会出现矛盾或者性格不合,甚至因为一个意见的不统一而矛盾激化,导致程序无法继续,这时候我就要学着去调和。相对而言,我会更注重态度和责任心,然后剔除一些这方面有欠缺的人,留下真正能负责以团队为重的人,整个过程主要还是靠自己琢磨。”

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热情满满的郭冬宁学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禁感叹道:“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每天都是上网查资料、去学习,过程非常枯燥,放假的时候也不能回家,也会遇到手足无措的时候,但很多时候只有硬着头皮做下去,才会有成果。”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创也不例外,里面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经历了才能知晓,但是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评委口中连连称赞时,那份汗水也是值得的!

(三)以重为先,学习科创要相辅!

“搞科创会不会耽误学习呢?”对于很多大一新生来说,这可能是很多人一直都有的顾虑,两位学长却告诉我们:学习和科创是相辅相成的,科创能增强你的学习能力,学习也更是科创的基础!“如果非要评定第一第二,那么学习当然是第一位,因为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但如果你做的科创与你的专业相关,那么你的专业成绩也不会差。因为老师讲的一些知识在科创中也会用到,而你通过实践已经初步的掌握。同时,这在无形中也锻炼了你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你的学习效率,那么书本上的知识只要静心学习,结果总是事半功倍。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学习与科创并不冲突。” 但是,李鹏飞学长同样强调说:“不过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既想学习,又想科创、娱乐,这显然是不可能,所以如果你选择了科创,就要舍弃一部分娱乐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就需要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出的了成就,当今如此,自古如此。

(四)谈及科创那些事儿

“第一次参赛的时候肯定是会紧张的的,那时候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会想我的作品能拿得出手吗?会不会丢人?其实比赛之后就会发现:一场比赛中最重要的是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你会看到一些985院校的科研作品,它能给你一种震撼的感觉,你会很想与他们交流。当然,在参赛多了之后,这种畏惧的感觉也不会有了。渐渐的,我会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我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也就不会担心了。”

回忆当初第一次参加机器人比赛的时候,李也会有些紧张感,其实,相比于郭,他刚开始是奔着成为一名学霸去的,只是在打拼中发现原来科创才更适合自己,同时在这条路上也走的更加出色。或许大家目前会因失去方向而感到迷茫不安,但只要在跌倒中爬起,逐渐找准属于自己的航向,才是寻求发展的终南捷径。

在面临专业与科创能否相关的疑惑时,李认为:“就拿机器人来说,机器人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并非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做,郭东宁学长便是自动化专业的,像我们实验室有航建学院、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以及材化学院、经管学院的学生,它是各个学科的人才整合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航建学院、机电学院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建模的问题;信通学院的学生能做一些硬件例如控制中心、设计等工作;自动化、计算机专业则涉及到软件与代码控制等内容。经管学院的也可以帮我们宣传,做一些策划,等一些商业性事务。如果只针对比赛的话,实际上各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单片机、C语言,它们都对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五)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前景无限!

既然是采访仿人机器人协会的主席,又怎能不提人工智能及其核心中的核心——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方法,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

李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不仅在于国家现在大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机械设备,更是它符合人类的发展趋势,那么世界各个国家都会一起发展它,终有一天,它会像我们的日用品一样成为我们的必需品!作为仿人机器人协会的主席,两位也是对它们的发展表示信心十足,

这种前瞻性的眼光,大概就是一种推动创业进步的源动力吧!

(六)畅想未来,人生规划

当谈到未来人生规划时,二人则表现了不同的想法。“未来做不做这个行业,目前不太好界定。因为现在还是本科生,人生的路还长着呢,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尤其是像现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只能说多尝试,也不能说一条路走到死。可能最近几年会做这个事情,但不确保三四十岁还做这个事情。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成家立业了,有很多的羁绊。关于创办这个公司的初衷,一是因为迎着潮流(当时学校提出了创新创业嘛,两个口号是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创新走向创业,我们是09年创建的实验室,12年创办了校立的公司)。另一个初衷就是想通过创业来逼自己一把,因为我以前一直是做创新,所以想通过这个把产品真正做到成熟,来推广出去。

还有就是我们提出了一种商业模式——机器人的格斗,这是一个娱乐性质的,而不是把它应用到家庭中,我们想尝试一下这个模式是不是真的行得通。”或许大多数人都和李鹏飞一样,对未来抱有更多的想象,期待着自己更多地可能性。

相比之下,郭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来说,我之后应该会从事机器人行业,因为我觉得这个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吧!另外我觉得这个方向还是很有前途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这个东西,因此肯定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之前在网上看过一条招聘信息,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年薪都特别高,需求量也很大。而关于创办这个公司,我觉得未来会发展得很好,感觉机器人方面还是会有好的前景。另外公司的这个模式如果在未来推广后,肯定会像美国拳击比赛一样,比较科幻的那种。我希望我可以在机器人这条道路上越战越勇!”

从创新到创业,李郭二人一路走来实为不易,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一展风采时,所收获的那份喜悦感、自豪感,大概才是每位科创人最好的动力吧!